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保卫中国同盟年报 1938-1939

保卫中国同盟年报 1938-1939

6人阅读  |  

作者中国福利会编 鲁 平 刘懿芳 朱玖琳 译

出版中国中福会出版社

免费

2015 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在此值 得纪念的时刻编辑出版 70 年前发行的《保卫中国同盟年报》,具有特别的意义和 史料价值。 《保卫中国同盟年报》是宋庆龄领导的国际救援机构———保卫中国同盟的年 度工作与项目情况报告,出版发行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卓绝的时候。 《保卫中国同盟年报》原计划每年出版发行一本。由于残酷的战争环境与客 观条件的险恶,最终只编辑了 4 本,其中 1940—1941 年度报告已经完稿并送至印 刷厂付印,在日军攻占香港的最后一刻,为安全与保密起见,不得不在匆忙中忍痛 销毁。目前现存的只有 3 本:1938—1939 与 1939—1940 由香港《南华早报》印刷 出版,1941—1943 由美国援华会资助印刷出版。 《保卫中国同盟年报》是捐助者与受助者间的媒介,出版发行的目的十分明 确,就是将中国抗战第一线的真实情况与急需物资让全世界知晓,并面向海内外为 浴血奋战的中国军民争取道义和物资上的援助。宋庆龄在《年报》中指出:“这本 小册子将告诉你们,保卫中国同盟在做些什么工作和你们可以帮助它些什么。我 向你们呼吁,请你们阅读这本小册子,并请你们对它所概述的工作给予大力 支持。” 《年报》的编辑詹姆斯·贝特兰与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既是机构的领导核心 也是世界知名记者与作家。他们的观察敏锐、文笔犀利,采编能力高超。贝特兰在 抗战期间担任过英国驻华使馆的新闻专员,对时局与中国的情况十分了解。他深 入采访了“西安事变”,写下《中国的决定性时刻》,这是最早一本外国人写的关于 “西安事变”真实情况的书;他采访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董必武、周恩来 等,撰写了《华北前线》、《在战争的阴影下》等书。爱泼斯坦从小在中国成长,担任 过《京津泰晤士报》与美国合众社的记者,采写了大量新闻通讯与文章,“卢沟桥事 变”后,他奔走在硝烟弥漫的前线,追踪采访,特别是对浴血奋战在山东台儿庄战 役的官兵作了采访。他于 1939 年在伦敦出版的《人民之战》,以第一手的报道与 观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头两年的抗战业绩,获得宋庆龄的高度赞扬与 推荐。 《年报》的内容真实、鲜活。《保卫中国同盟年报》是权威人士来自现场的第一 手资料与观察、感受。撰稿者皆是战地工作者或亲眼所见、熟悉情况的人,如诺尔 曼·白求恩写他在国际和平医院治疗伤员的情况;路易·艾黎的稿件来自工合协 会的基层单位;伊文思·卡尔逊在视察新四军后写出了报告,詹姆斯·贝特兰写了 他如何运送医药物资从香港到延安的经历……宋庆龄在每本《年报》中都有文章 或者呼吁。 《年报》的描述具体、生动,切合实际。简洁明了,言之有物,用事实说话。重 点在实际工作几乎全部是战地工作。急需什么,捐出了什么,收到了什么,捐赠物 用到了哪里,效果如何……但又不是孤立地报告战地工作,涉及范围广,包括敌后 与战争前线,说明助人者与受援者的共同目标,有保盟各分支机构的介绍,有国际 和平医院以及第一任院长白求恩与第二任院长柯棣华的事迹介绍;还详细介绍了 4 所国际和平医院的具体情况…… 综上所述,作为一份国际救援机构的年报,《保卫中国同盟年报》以其鲜明的 特色、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权威而独到的视角与文采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发挥了积极良好的作用和贡献。 70 年过去了。今天回看当年的 3 本年报,依然令人感觉新鲜而振奋: 它表述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在这一斗争中克服 种种危险与困难的精神; 它表述了许多国家的人民在反对他们共同敌人的斗争中的国际互助热情,尤 其是对战斗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主战场的中国人民的支持; 它表述了宋庆龄在关键时刻以大无畏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中国人民和 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筑起了桥梁; 它表述了每一笔捐赠物资与款项的来龙去脉,每一项急需申请援助的理由和 用途,公开透明,一目了然,经得起历史查验。 《保卫中国同盟年报》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档,因为它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生 动地再现了当年的事件与场景,它客观、具体且细致的记录,为今天人们重温历史, 回顾反思,总结研究,提供了一份及其难得的史料。 此外,其中名人大家的文章,也是《保卫中国同盟年报》的一大亮点。诸多国 际知名记者与作家的战地采访与通讯,在引领我们重温历史的同时,展示了他们的 精彩文笔,也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如何从事有效宣传的样板。

为你推荐

《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大型图片展》(画册)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始终秉持“永远和党在一起”信念,坚定不移与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了重大而卓越的贡献,她自己也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共同奋斗的光辉历史以及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光荣一员的政治归宿,蕴含着珍贵的历史经验与时代启示,是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视角独特的生动教材。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铭记党的奋斗历程,传承红色 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弘扬宋庆龄“永远和党在一起”精神,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特举办“永远和党在一起——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大型图片展。

《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史事编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时,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完成了《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史事编年》。本书是在党史框架下记述宋庆龄“永远和党在一起”坚定信念的编年体文献资料工具书。本书选取宋庆龄在重要政治关头、重大历史时刻,坚定不移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的重要史实、史料,研究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联系,研究党的统一战线经验,为宋庆龄研究和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也为宣传和弘扬宋庆龄为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提供了生动教材。 本书既是编年体文献资料工具书,同时也是专题史事编年。本书将宋庆龄研究放在中共党史框架下、放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放在宋庆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党同心奋斗上进行编撰,梳理并提炼最新权威党史的相关内容,其中特别充实进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和《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相关内容;同时拓展新的相关史料,其中包括见证宋庆龄与党同心奋斗历程的“203档案”(即203卷中国福利会英文历史档案)。 本书是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0年,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启动“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研究工作启动后,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分别走访了中央档案馆、中国 第二历史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等机构;先后拜访了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中央党校副校长谢春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等著名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学者;同时组织推进15个涵盖宋庆龄一生的纵向课题研究和6个横向课题研究,各课题组提供了研究报告,同时按照各个课题的主题提供了相关史事编年。 本书极具价值和意义,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在建党100周年召开“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专题研讨会之后,组织秘书处全面梳理“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课题研究成果,在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1893—1981)》(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的基础上,吸收各课题组相关史事编年成果,根据统一格式和体例,以历史年份为划分,进行了大量的补充、考证和核对工作。 在秘书处按照原定工作计划完成初稿后,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特聘专家盛永华、吴景平应邀参与了指导、审读和最后定稿工作。

《为国树人 缔造未来》

宋庆龄(1893—1981),原国家名誉主席,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终其一生关心中国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宋庆龄热爱、重视儿童,把儿童奉为“人类的至宝”,强调“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她说自己的“一生与少年儿童联系在一起”,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她在不同历史阶段,采取多种手段促进中国儿童保育教育工作发展。她认为儿童教育是缔造未来的事业,此项工作刻不容缓,提倡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发挥儿童文化的育人功能,并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力量。这些思想穿越时代,熠熠生辉,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宋庆龄亲自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对幼儿教育思想实践与研究已有70多年的不懈探索。中国福利会幼教事业得益于她的思想指引,始终秉承“愿小树苗健康成长”的期许,坚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形成了富有特色、比较完整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保教规范,为社会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现在,我们深入研究、精心梳理几代人的实践经验,着眼当代儿童的需求,把握时代脉络,提炼规律和真谛,并努力使之条理化、文本化、体系化,让宋庆龄的幼教事业更好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这套丛书有宋庆龄亲自带领幼教团队创造的历史经验,更有宋庆龄事业的当代追随者——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团队——以她的思想和实践为指引创造的新鲜成果。 本套丛书兼顾学术探讨与实践操作,为广大教师、家长提供有益、有效的借鉴和帮助,希望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关心和喜爱,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当然,我们也深知面对成千上万读者的智慧,我们的时间和水平是有限的,诚恳地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把丛书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