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书系》的档案卷。50 封往来书信,
选自中国福利会档案中保盟驻延安代表马海德于 1945 年 12 月至
1947 年 3 月期间发自延安的专题报告,集中反映了宋庆龄领导的国
际救援机构对国际和平医院项目援助的相关情况。
国际和平医院是根据国际和平运动委员会 1938 年 7 月在巴黎
召开的会议决定由国际援华团体帮助设在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战时
医疗机构,也是宋庆龄领导的机构———保卫中国同盟一个十分重要
的资助项目。
1938 年 9 月,国际援华机构代表经与宋庆龄商议,决定将由白
求恩建立的位于晋察冀边区五台山地区的一所八路军医院命名为
第一所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为院长。1939 年,又增加了延安、晋东
南和皖南三所国际和平医院。这些医院,由于得到外界的帮助,条
件相对比当地其他医院好,因此在救治伤员、防治疾病、提高当地公
共卫生水平等方面都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宋庆龄认为,“这种支
援,对保卫中国的作用,不亚于以飞机、坦克和枪支的支援”。
为确保国际和平医院项目顺利实施,宋庆龄指派已于 1936 年就
到延安提供医疗服务的志愿者马海德为驻延安的项目代表,负责与
之相关的联络沟通工作。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保卫中国同盟更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
决定继续支持国际和平医院项目,提出把这些国际和平医院建设成为当地的“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中心”的设想,呼吁外国朋友一如
既往地予以援助。在宋庆龄的努力下,至 1946 年,国际和平医院项
目在中国的抗日根据地发展迅速,并随着解放区区划的调整,形成
共有 8 所中心医院、42 所分院、1. 18 万张床位、20 个流动医疗站的
医院网络。
马海德在中国福利会的第二阶段———中国福利基金会时期继
续履行驻延安代表的使命,一如既往地确保国际和平医院项目的实
施。为了全面展示宋庆龄及其领导的机构对该项目的长期重视与
援助,本书除了收入 50 封往来通信以外,还编入了马海德撰写的关
于白求恩的文章和他对国际和平医院项目的回顾报告,并配以相关
照片,从一个侧面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宋庆龄及其领导的国际救援机
构和一大批国际志愿者们,为打赢抗日战争,为发展中国战时医疗
救援与公共卫生事业所进行的努力与贡献。